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膜法余氯傳感器的透氣膜(通常為聚四氟乙烯、聚乙烯等材質的選擇性透氣膜)是核心組件之一,其功能是允許水中的余氯(如 HClO、Cl?等小分子氣體)透過,同時阻隔懸浮物、大分子有機物、離子等干擾物質。但長期使用后,透氣膜會因水質、環境等因素出現多種問題,直接影響傳感器的檢測精度和穩定性。以下是常見問題及成因分析:
一、膜污染與堵塞
物理性堵塞
表現:膜表面或孔隙被懸浮物、顆粒物覆蓋,余氯透過速率下降,傳感器響應變慢(如原本 10 秒穩定,變為 30 秒以上),檢測值偏低甚至無響應。
成因:
水樣中高濁度物質(如泥沙、黏土顆粒)、藻類、微生物絮體長期附著在膜表面;
工業廢水中的膠體、顏料顆粒(如印染廢水)堵塞膜的微孔(孔徑通常為 0.1-1μm)。
高發場景:污水處理廠出水、工業廢水、農業灌溉水(含泥沙)等。
化學性污染
表現:膜表面形成化學沉積層,透氣性永酒下降,即使清洗也無法恢復。
成因:
水中高濃度鈣、鎂離子(硬水)與投加的氯劑反應,生成難溶性鹽(如碳酸鈣)沉積在膜表面;
含硫化物的水體(如工業廢水、市政污水)中,S2?與氯反應生成硫單質,附著在膜上形成黑色污染層;
含油脂、表面活性劑的水樣(如食品加工廢水),有機物滲透進膜的微孔并吸附,改變膜的透氣性能。
二、膜老化與材質劣化
機械性能下降
表現:膜變脆、開裂或破損,失去選擇性透過能力,干擾物質(如離子、大分子)直接進入電極反應區,導致檢測值劇烈波動或偏高。
成因:
長期浸泡在水中(尤其是高溫水體,如工業循環水,水溫>40℃),膜的高分子鏈發生水解或氧化,柔韌性降低;
傳感器安裝位置振動(如泵體附近),膜與電極外殼摩擦導致局部破損;
維護時清洗工具(如毛刷)過度用力,造成膜表面劃傷。
透氣選擇性喪失
表現:膜對余氯的透過效率下降,同時對其他氣體(如 CO?、O?)的透過率增加,導致背景電流升高,檢測基線漂移。
成因:
水中強氧化劑(如臭氧、過氧化氫)長期作用,破壞膜的分子結構,使孔隙變大;
紫外線照射(如戶外露天安裝)加速膜的老化降解(尤其非耐候性材質)。
三、膜與電解液的交互問題
電解液滲透與干涸
表現:膜的密封性下降,內部電解液(如 KCl 溶液)通過膜的破損處或老化孔隙泄漏,導致電極反應環境失衡,檢測信號減弱。
成因:
膜與電極殼體的密封膠老化(如硅膠密封圈硬化),出現縫隙;
膜長期使用后親水性增強,電解液被水樣稀釋或反向滲透流失。
電解液污染
表現:膜破損后,水樣中的雜質(如重金屬離子、有機物)進入電解液,與參比電極反應(如 Ag/AgCl 參比電極被 S2?污染生成 Ag?S),導致參比電位漂移,檢測精度驟降。
四、對傳感器性能的綜合影響
檢測精度下降:余氯透過量不足,導致檢測值偏低;干擾物質穿透則導致檢測值偏高,誤差可達 ±0.1-0.5mg/L(遠超正常范圍)。
響應速度變慢:膜阻力增大,余氯達到電極表面的時間延長,從正常的 10-30 秒變為 1-5 分鐘,無法及時反饋水質變化。
校準失效:膜性能不穩定時,校準曲線線性變差,即使頻繁校準,檢測值仍會快速漂移。
總結與維護建議
透氣膜的問題多源于污染、老化和機械損傷,解決方式包括:
定期清洗(每周 1-2 次,用軟毛刷或中性清洗劑去除表面污染物);
按廠家建議周期更換膜(通常 1-3 個月,水質惡劣時縮短至 2 周);
避免在高濁度、強腐蝕性、高溫水體中長時間使用(必要時搭配預處理裝置,如過濾單元)。
及時處理膜的問題是保證膜法余氯傳感器精度的關鍵,否則可能導致工藝控制失誤(如飲用水消毒不足或過度投加)。